目的地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体育科学学院情况简介

一、基本情况

2002年成立体育科学学院,2005年成立体育竞赛训练中心,2002年开始本科招生培养,2006年开始高水平运动员和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

我校体育工作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大运会“校长杯”、“全国阳光体育示范单位”、“全国三八红旗集体”、“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二、学科专业

1.本科专业:2001年批准设置体育教育专业(师范),2002年开始招生,近两年招生规模每年100人左右。

经过20余年的努力,专业建设不断取得突破,2014年获得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团体第4名,2017年入选天津市“十三五”规划应用型专业建设项目,2019年获批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通过师范专业二级认证,2022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位列B+。

2.硕士学位点:①体育硕士(专业学位),2014年在体育人文社会学二级学位点和教育硕士(体育方向)专业学位的基础上获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2015年两个招生专业领域(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开始招生,近两年招生规模每年55人左右。②体育学学科,2017年获批体育学硕士一级学科(四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18年开始在“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两个二级学科专业招生(每年6人)。

研究生教育质量稳步提高,2021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第34名,位居全国体育学前30%;2022年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位列全国前50%,C+;2023年、2024年先后通过体育学一级学科核验评估及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合格评估。学位点为天津市及各省市培养了近300名中学体育老师和竞技体育人才,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81%的毕业生从事体育教学、教练员工作,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高度契合。

三、教职工队伍

在职教职工69人,退休教工49人。

在职教职工中,体育教育系21人、公共体育教学部31人、竞训教学部5人、行政管理人员12人。

在职专业教师5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4人、讲师32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12人、硕士学位45人。

在职教师中拥有国际级健将4人、国家级健将4人,国家一级运动员19人;国际级裁判2人、国家级裁判8人;天津市中小学“学科领航教师培养工程”专家3人;天津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5人、二等奖7人、三等奖5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人,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1人,世界桥联特级桥牌大师1人,全国优秀运动员1人,全国优秀教练员2人,全国优秀裁判员2人,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银哨奖1人,14名教师获得天津市高校阳光体育先进教师称号。

四、在校生数量

目前学生总数493。

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364人;

2.研究生129人:专硕,体育教学专业领域59人、运动训练专业领域51人;学硕,体育人文社会学10人、体育教育训练学9人。

五、教学场馆

室外体育场地66650平方米,室内体育场地16832平方米(体育馆、“跑廊”“4个连廊”),合计83482平方米。2020年建成水上运动训练中心,港区约7300平方米、陆地约4088平方米,秋水湖总面积24万余平方米。

体育馆(主馆、副馆)、天然草皮足球场1块、主运动场1块(内含1块人工草皮足球场)、生活区运动场1块(内含1块人工草皮足球场)、风雨操场(跑廊、体能训练)、篮球场14片、排球场7片、网球场12片、秋水湖水上运动中心、宿舍区四个连廊。

六、内设教学科研机构

1.体育教育系、公体教学部、竞训教学部;

2.教学科研平台:已建立学校体育课程研究与发展中心(天津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研究中心、天津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基地)、青少年与学校体育研究中心、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建设研究室、体育科学学院课程建设研究室、天津市田径运动科学研究所(校属市级机构),拟建“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研究中心”。

七、基层党组织建设

学院坚持发挥党委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调动全院师生积极性,凝聚共识,推动学院事业发展。目前共有8个党支部,党员119人,其中教师党员56人、学生党员46人、退休党员17人。学院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师德是评价教师的首要标准,开展师德警示教育,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

2.筑牢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防线。强化课堂、教材、网络、学生社团以及新媒体等阵地管理。开展定期分析,加强意识形态督查检查;

3.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对重点领域进行监督检查,维护学院的风清气正;

4.发挥党建带团建作用。把握育人主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5.不断提升学院治理效能。持续推进院务公开,严执行财务制度,开源节流、规范管理,做好服务师生和后勤保障工作。

八、公共体育

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化公共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同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相匹配的学校体育育人体系,创新体育工作机制,多措并举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以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热情、浓厚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为中心任务。着力围绕五个方面制定实施《加强学校公共体育工作十项举措》,努力提升公共体育教育教学水平:

①拓宽以体育人领域,丰富体育教育内容,更好地满足广大学生对优质丰富体育资源的期盼;

②加强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学生体育运动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增强学生体育锻炼主动性和体育活动参与度,养成科学锻炼习惯;

③构建大学生体育协会新模式,布局校院班三级学生体育活动;

④拓展非体育专业学生竞赛训练项目,提高训练和竞赛水平,推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相辅相成;

⑤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

九、竞技体育

我校2006年开始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截至2020年累计招收田径387人、龙舟64人、桥牌41人、足球47人,总计539人,2021年停招。十余年来,学校重视开展高水平竞技体育工作,百余师生在国际、国内各级各类体育教学、运动竞赛中获奖,为国家输送和培养了王镇、蔡则林等十余名奥运选手。随着高水平运动员陆续毕业,日常体育项目训练、竞赛开始向体育专业和公共专业学生转移,竞技成绩逐步显现。

版权所有:天津师范大学 |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 邮政编码:300387 | 电话:022-23766598 | 管理员:房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