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0403)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具有扎实的体育学理论基础,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问题,掌握一定的体育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能够胜任各级各类学校、运动队、社会体育相关领域以及科研院所和管理等机构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健身指导、竞赛组织以及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能够适应我国现代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2.具备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师范素养;
 3.具有系统、扎实的体育学理论基础;掌握体育学学科较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能够从事各级各类学校、运动队的体育教学和训练指导工作以及社会体育的指导与管理等工作;
 4.具有独立从事体育学及相关学科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能力;熟悉体育学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
 5.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毕业后可以独立从事本专业的理论研究、实际应用及教学工作。可在各类学校、运动队、科研机构以及政府、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训练、科研或管理工作。
 二、质量标准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体育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具有系统扎实体育学理论基础和相关专业技能,能积极为体育事业发展服务。
 具体要求:
 1.系统掌握体育学基础和专业理论,能够胜任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工作,能够胜任社会体育的指导工作和相关管理工作,具备指导课余体育训练、运动队训练和比赛的教练能力。
 2.掌握常用的体育科研方法,了解本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发展动态,具备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并具备高层次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基本的文字和语言交流能力。
 4.学位论文达到体育学科规范性要求和质量要求。
 三、学科方向
 1.体育人文社会学
 (1)社会体育研究方向
 以社会体育领域的现实需求和实践状况为导向,培养能够系统掌握社会体育领域的理论与方法,熟悉党和国家有关体育事业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能够胜任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高校行政部门等相关领域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本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体育体制改革研究、体育社会组织研究、休闲体育研究、社区体育研究和不同体育形态发展研究等方面。
 (2)体育管理研究方向
 立足于体育科学化管理理论与实践,培养能够系统掌握现代体育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能够胜任学校体育管理、体育赛事管理、体育俱乐部管理以及体育理论研究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本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体育发展战略、职业体育与赛事管理、体育休闲管理和体育公共政策等方面。
 2.体育教育训练学
 (1)学校体育研究方向
 突出学校体育“学、练、赛”特色,充分利用现有“体育学科、体育专业、高水平运动队”资源和办学经验,共享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特色和综合学科优势,涵养师范类院校特有的文化氛围,拓展教学内涵,丰富课程设置,提高办学效果,致力于培养具有教师教育特色、人文素养更加厚重的高素质、高技能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本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体育教育教学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分析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校园体育竞赛等方面,旨在为学校体育各项活动的实施提供基本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
 (2)竞技体育研究方向
 立足于竞技体育科学训练和竞赛相关理论与实践,培养具有较高专项能力和水平,能够胜任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运动技术诊断与分析、运动训练的科学调控以及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育教学以及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本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与一般原理、运动项目的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竞赛体系的构建及体能训练的理论、方法、手段等。
 四、学制与学分
 硕士生基准学制为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为五年,总学分为41学分,其中课程学习38学分(16学时/学分),实践环节3学分。课程学习为1.5年(以课程学习、实践为主,兼顾论文的前期工作),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为1.5年。
 提前修满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达到学校和本学科规定条件的硕士生,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毕业。
 五、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按三年基准学制安排。(具体课程信息见《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备注  | 
   
   
    必修 课 程  | 
    公共 必修 课程  | 
    M0000B001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32  | 
    2  | 
    1  | 
    全校硕士生必修  | 
   
   
    M0000B004  | 
    外国语  | 
    64  | 
    4  | 
    2  | 
   
   
    M0000B002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  | 
    16  | 
    1  | 
    2  | 
    任选其一修读  | 
   
   
    M0000B003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6  | 
    1  | 
    2  | 
   
   
    一级学科 基础 课程  | 
    M0403B101  | 
    体育学原理  | 
    48  | 
    3  | 
    1  | 
    一级学科内所有硕士生必修  | 
   
   
    M0403B102  |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高级教程  | 
    48  | 
    3  | 
    2  | 
   
   
    M0403B103  | 
    体育统计原理与应用  | 
    48  | 
    3  | 
    3  | 
   
   
    学科方向专业必修课程  | 
    M0403B201  | 
    体育社会学高级教程  | 
    48  | 
    3  | 
    3  | 
    体育人文社会学 方向  | 
   
   
    M0403B202  | 
    体育管理学高级教程  | 
    48  | 
    3  | 
    1  | 
   
   
    M0403B203  | 
    体育史与体育文化导论  | 
    48  | 
    3  | 
    1  | 
   
   
    M0403B204  | 
    体育产业经济学  | 
    48  | 
    3  | 
    2  | 
   
   
    M0403B205  | 
    运动训练学高级教程  | 
    48  | 
    3  | 
    2  | 
    体育教育训练学 方向  | 
   
   
    M0403B206  | 
    体育运动心理学高级教程  | 
    48  | 
    3  | 
    1  | 
   
   
    M0403B207  | 
    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  | 
    48  | 
    3  | 
    1  | 
   
   
    M0403B208  | 
    体育健康课程与教学论  | 
    48  | 
    3  | 
    3  | 
   
   
    选 修 课 程  | 
    M0403X001  | 
    学科发展前沿专题讲座  | 
    32  | 
    2  | 
    1-4  | 
       | 
   
   
    M0403X002  | 
    中外体育比较  | 
    32  | 
    2  | 
    2  | 
   
   
    M0403X003  | 
    体育教学设计  | 
    32  | 
    2  | 
    1  | 
   
   
    M0403X004  | 
    全民健身与社区体育  | 
    32  | 
    2  | 
    3  | 
   
   
    M0403X005  | 
    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  | 
    32  | 
    2  | 
    2  | 
   
   
    M0403X006  | 
    体育赛事运作与管理  | 
    32  | 
    2  | 
    1  | 
   
   
    M0403X007  | 
    运动专项教学与训练  | 
    48  | 
    3  | 
    3  | 
   
   
    M0403X008  | 
    运动机能监测与评价  | 
    32  | 
    2  | 
    2  | 
   
   
    M0403X009  | 
    体质测评与健康促进  | 
    32  | 
    2  | 
    3  | 
   
   
    M0403X010  | 
    运动科学与健康  | 
    32  | 
    2  | 
    2  | 
   
   
    M0403X011  | 
    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  | 
    32  | 
    2  | 
    1  | 
   
   
    M0403X012  | 
    国外学校体育研究  | 
    32  | 
    2  | 
    2  | 
   
   
    M0403X013  |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 
    32  | 
    2  | 
    2  | 
   
   
    M0403X014  | 
    动作学习与控制  | 
    32  | 
    2  | 
    2  | 
   
   
    M0403X015  | 
    运动生物力学原理与实验  | 
    32  | 
    2  | 
    3  | 
   
   
    M0403X016  | 
    运动技战术与方法  | 
    32  | 
    2  | 
    2  | 
   
   
    M0403X017  | 
    运动训练竞赛学  | 
    32  | 
    2  | 
    1  | 
   
   
    M0403X018  | 
    奥林匹克运动研究  | 
    32  | 
    2  | 
    2  | 
   
   
    跨学科选修  | 
       | 
    选修1  | 
    32  | 
    2  | 
    3  | 
       | 
   
   
       | 
    选修2  | 
    32  | 
    2  | 
    3  | 
       | 
   
  
 
 说明:1.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跨学科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其中:专业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跨学科选修课(修读不少于4学分)。
 2.研究生院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体育类选修课除外)可作为跨专业选修。
 3.“备注”栏标明各门课程的修读对象。
 六、创新实践环节
 创新实践环节包括系列学术讲座和其他实践形式,共计3学分。其中1学分为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校、院组织的学术讲座,参加10场(次)学术讲座计1学分。另外2学分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等形式。具体实践形式如下:
 
  
   
    学术型研究生创新实践活动类型  | 
   
   
    序号  | 
    学校创新实践活动类型及规定 (自选,不限项)  | 
    认定学分标准  | 
    具体措施细则  | 
   
   
    1  | 
    学术讲座  | 
    1学分  | 
    毕业论文答辩前参加包含校级平台组织的学术讲座及学部组织的各类学术讲座,硕士生10次,每次讲座提供不少于500字的学习心得。  | 
   
   
    2  | 
    科研实践(含主持完成天津市教委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作为主要参加者参与导师主持的省部级及以上纵向科研项目并有学术论文发表等)  | 
    2学分  | 
    在学期间主持完成1项天津市教委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或作为主要参加者参与导师主持的省部级及以上纵向科研项目并有1篇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公开发表。  | 
   
   
    3  | 
    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生产实践等活动并有证明材料)  | 
    2学分  | 
    在学期间且在毕业论文答辩前,参加社会实践。如参加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生产实践等,至少要完成1篇高质量的不少于5000字的社会实践报告并提供证明材料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或获得国家版权局认定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国家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本人须排名第4作者及以上且需提供证明材料。  | 
   
   
    4  | 
    学科竞赛(体育竞赛、教师基本功竞赛等)  | 
    2学分  | 
    参加本学科领域省级或以上学科竞赛并获得名次。其中,体育竞赛需获得前八名,教师基本功竞赛需获得三等奖及以上,需提供证明材料。  | 
   
   
    5  | 
    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并有论文入选  | 
    2学分  | 
    在学期间至少参加1次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国内外学术会议,并有论文入选,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 
   
   
    6  | 
    教学实践  | 
    2学分  | 
    在第三、四学期安排不少于16学时的教学实践。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课、辅导、组织课堂讨论、指导实验、指导本科学生课程论文、辅助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等。需至少提供5次教学实践记录(如课堂记录、论文指导记录),每次记录不少于1000字且需有任课或指导教师在记录上手写签字。  | 
   
  
 
 注:1.该创新实践环节学分不得用于学位授予的毕业条件。     
     2.素养历练基地活动、“三助一辅”等不再计入实践学分。
 七、科学研究
 突出学术学位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寓教于研,将科学研究贯穿于培养全过程,依据《天津师范大学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质量标准》要求,研究生需要完成下列科研成果之一方能申请学位:
 1.以第一作者身份参加本学科领域内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并有论文入选;
 2.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正式期刊上公开发表与本学科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
 3.完成1篇与本学科相符的调研报告或案例研究或实验报告,字数不少于5000字;
 4.参与编写学术著作,执笔不得少于1万字;
 5.在学期间主持完成校级或以上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或参与委局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委局级限前3名);
 6.参加本学科领域省级或以上学科竞赛并获得名次。其中,体育竞赛需获得前八名,教师基本功竞赛需获得三等奖及以上。
 7.其它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认定的科研成果。
 以上所列成果取得时间均需为研究生在学期间,以天津师范大学为第一单位取得。
 八、中期考核
 1.考核内容。对硕士生的学习成绩、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科研能力、文献阅读等方面进行中期考核。
 2.考核形式。按照培养方向由导师组进行集体考核。 
 3.考核时间。考核时间一般为研究生第三学期。
 4.考核要求。(1)考核分为优秀(不超过 10%)、合格与不合格。(2)考核不合格者不能进入论文开题,需在下一学期再次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合格之后方能进行论文开题(文献阅读作为中期考核的重要内容,未通过文献阅读环节,不能进行开题)。
 九、学位论文
 1.选题和开题
 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一般在第三学期期末或第四学期期初完成。选题的方向应在自己的研究方向领域内。开题报告应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内容包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目标、研究的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课题的创新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绩。在导师组(3-5人)参加的会议上做开题报告,会议对硕士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依据、价值、框架、内容、方法及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认真评审。经导师组评审通过后,硕士生方可进行论文的研究和撰写。
 2.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硕士生应按照通过的开题报告,在导师指导下,于第四学期开始独立进行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应在第六学期3月中旬之前完成。
 学位论文应反映硕士生已经掌握了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的格式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论文正文部分字数一般不低于3万字,文献重复率不得超过25%。
 3.学位论文审查
 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须经过三次审查,一是前期的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审查,二是中期的学位论文进展和完成情况审查,三是学位论文基本完成后的质量和水平审查。
 硕士学位论文实行校内外专家评阅和随机抽检盲审制度,通过后方能进行答辩。
 十、培养方式
 1.指导方式
 采用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指导方式。成立本学科指导小组,导师全面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教育、课程学习、科研活动和实践、论文撰写。导师既要发挥对研究生的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学术规范教导作用,也要发挥对研究生思想品德和科学伦理的教育作用。导师应为在学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承担相应责任。
 2.学习方式
 采取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学术活动、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以科学研究为重点,重点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包括研究方向、课程选学、学术与实践活动、科研训练等,使研究生系统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从事高水平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3.培养环节
     培养环节包括:制定个人培养计划、课程学习与考试、中期考核、选题与开题、科学研究与论文撰写、毕业及学位资格审核、论文答辩、毕业及学位授予等。其中,第1-2学期以课程学习为主,第3-5学期以论文选题、开题及撰写为主,第6学期以论文评阅及答辩为主。
 4.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注重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考察,采取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可采用笔试、口试、课程论文、文献阅读报告或调查报告等形式进行。
  
 十一、必读文献
 
  
   
    
     序号  |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 
     作者  | 
     出版者  | 
     备注(必读或选读)  | 
    
    
     1  | 
     体育原理  | 
     杨文轩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必读  | 
    
    
     2  |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  | 
     黄汉升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必读  | 
    
    
     3  | 
     论运动训练计划  | 
     田麦久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必读  | 
    
    
     4  | 
     运动训练学  | 
     田麦久主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必读  | 
    
    
     5  | 
     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诊断和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建立  | 
     王清  | 
     人民体育出版社  | 
     必读  | 
    
    
     6  | 
     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  | 
     毛振明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必读  | 
    
    
     7  | 
     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  | 
     毛振明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选读  | 
    
    
     8  | 
     新中国学校体育50年回顾与展望  | 
     曲宗湖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选读  | 
    
    
     9  | 
     体育教育展望  | 
     季浏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选读  | 
    
    
     10  | 
     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  | 
     谭明义主编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选读  | 
    
    
     11  | 
     体育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对比研究  | 
     周兵  |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选读  | 
    
    
     12  |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评价研究  | 
     周兵  |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选读  | 
    
    
     13  | 
     体育课程评价论纲  | 
     周兵  | 
     人民体育出版社  | 
     必读  | 
    
    
     14  |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  | 
     顾渊彦  | 
     人民体育出版社  | 
     必读  | 
    
    
     15  | 
     运动生物力学测量方法  | 
     卢德明等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选读  | 
    
    
     16  | 
     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  | 
     张力为、任未多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选读  | 
    
    
     17  | 
     体育社会学  | 
     卢元镇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必读  | 
    
    
     18  | 
     体育管理学  | 
     秦春林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必读  | 
    
    
     19  | 
     社会体育学  | 
     卢元镇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必读  | 
    
    
     20  | 
     体育营销学  | 
     马宏霞、汤丽萍  | 
     航空工业出版社  | 
     选读  | 
    
    
     21  | 
     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  | 
     杨忠伟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选读  | 
    
    
     22  |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  | 
     卢元镇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选读  | 
    
    
     23  | 
     体育教学论  | 
     毛振明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选读  | 
    
    
     24  | 
     高级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应用  | 
     邓树勋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选读  | 
    
    
     25  | 
     运动生理学研究进展  | 
     杨锡让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选读  | 
    
    
     26  | 
     实用运动医学  | 
     曲绵域  |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 
     选读  | 
    
    
     27  |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  | 
     吕姿之  |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 
     选读  | 
    
    
     28  | 
     体育科学  | 
        | 
     期刊  | 
     选读  | 
    
    
     29  | 
     中国体育科技  | 
        | 
     期刊  | 
     选读  | 
    
    
     30  | 
     体育学刊  | 
        | 
     期刊  | 
     选读  | 
    
    
     31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 
     期刊  | 
     选读  | 
    
    
     32  |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 
        | 
     期刊  | 
     选读  | 
    
    
     33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 
        | 
     期刊  | 
     选读  | 
    
    
     34  | 
     体育与科学  | 
        | 
     期刊  | 
     选读  | 
    
    
     35  |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 
        | 
     期刊  | 
     选读  |